《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点击数: 时间:2025年09月29日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William希尔体育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体育综合(含体育概论和运动生理学两门课程)

        (科目代码:346

《体育综合-体育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体育概论》是一门针对报考我校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两个专业的统一考试科目。本科目注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对体育的本质特点、基本原理及理论的认知,并能将体育现象与实践相结合,剖析体育的社会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体育的组织和方法手段以及国际体育、未来体育发展方向。是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和系统辨析能力。重点考察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认识体育,高度综合与概括对体育实践的理论认知,作为社会现象的体育的发展规律,体育合理化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加深对体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体育的基本规律,提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体育概论》,按照课程性质和考查目标进行出题,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本科目满分为150分,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体育概论》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5题,共30分。

2、简答题:4题,共40分。

3、论述题:4题,共80分。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

引论

[本章重点]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

 (一)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三)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

第一章 体育概念

[本章重点]体育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体育的属性与本质

(一)理解体育及体育的本质。

(二)掌握体育的根本性质,明确体育的概念与定义。

(三)了解体育的分类依据及三种形态?

第二章 体育功能

[本章重点]体育功能、体育功能的要素及特点。

(一)了解体育功能的概论;

(二)掌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

(三)理解体育的延伸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促进个体功能、社会感情功能)。

第三章 体育目的

[本章重点]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一)理解确定体育目的依据;

(二)掌握体育的目与目标及其关系;

(三)明确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第四章 体育过程

[本章重点]体育教育过程、竞技运动过程、健身休闲过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熟悉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要素;

(二)明确体育过程控制及类型;

(三)掌握体育教育过程、竞技运动过程、健身休闲过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 体育手段

[本章重点]体育手段的内容、形式和功能。

(一)了解体育手段的概念和特性;

(二)掌握运动动作的结构及要素;

(三)掌握运动动作的质量评定基本要求;

(四)了解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类。

第六章 体育科学

[本章重点]体育科学的属性、体系结构。

(一)了解体育科学的形成和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特征及科学分类;

(二)理解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科学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

(三)掌握体育科学的性质,能结合实际分析体育科学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体育文化

[本章重点]体育文化的概念、含义、基本功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西方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了解体育文化的概念与含义,明确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异同;

(二)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三)熟悉奥林匹克文化,掌握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实施策略。

第八章 体育体制

[本章重点]体育体制的概念、“举国体制”及我国体育体制改革

(一)了解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各国体育体制类型?;

(二)掌握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

(三)理解并能把握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第九章 体育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掌握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二)掌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三)理解从体育全球化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

四、主要参考教材

《体育概论》(第3版),杨文轩、陈琦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体育综合-运动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及其协同工作的能力和机理,进而探讨其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形态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在掌握运动人体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科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形成科学组织体育教学的能力,服务体育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运动生理学》,按照课程性质和考查目标进行出题,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本科目满分为150分,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运动生理学》试题满分150分。

1、名词解释:5题,共30分。

2、简答题:4题,共40分。

3、论述题:4题,共80分。

三、考试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理解人体及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对象

2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3掌握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第一节 肌肉特性

1 掌握肌肉物理特性

2 了解兴奋与兴奋性概念

3 掌握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形成原因

4 了解动作电位传导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1掌握粗、细肌丝分子组成

2理解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播

3掌握肌肉收缩机制

第三节 肌肉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

1理解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2掌握肌肉收缩形式

3掌握肌肉收缩力学特征

4了解肌肉做功、功率与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形态、代谢与生理特征

2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关系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组成与特性

1 掌握血液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浓度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含量等

2理解血浆渗透压含义与生理作用。

第二节  血液功能

1 掌握运输功能

2 掌握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3 理解保护与防御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第一节 心肌生理

1理解兴奋性: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2理解自动节律性,掌握兴奋正常起搏点

3理解传导性特点与生理意义

4理解收缩性特点与生理意义。

5掌握心动周期与心率

6了解心脏泵血过程

7掌握心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掌握影响心输出量因素

8 了解心力贮备与心脏做功量

第二节  血管生理

1 掌握血压与动脉脉搏

2 了解微循环

3 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调节

1 掌握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2 掌握心血管活动神经调节

3 理解心血管活动体液调节

第四节  运动时心血管功能变化

1 掌握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变化

2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适应

第五章  呼吸机能

第一节  肺通气

1 掌握肺通气动力与阻力

2 理解肺容积与肺容量

3 掌握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4 理解训练对肺通气功能影响。

第二节  气体交换

1 掌握交换动力与过程

2 理解影响气体交换因素

3 了解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调节

1 掌握呼吸中枢

2 理解化学因素对呼吸调节

3 理解运动时呼吸变化与调节。

第七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物能量学概要

1理解ATP与ATP稳态;生命活动能量来源。

2 掌握ATP生成过程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过程。

3 理解能源物质消化与吸收过程。

4 理解基础代谢。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

1掌握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

第八章  内分泌机能

第一节  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

1 了解分泌系统与激素

2 了解激素作用一般特点

第二节 主要内分泌腺内分泌功能

1 掌握生长激素作用与对运动反应与适应;

2 掌握甲状腺激素生物学作用与对运动反应与适应

3 掌握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生物学作用与对运动反应与适应

4 掌握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学作用与对运动反应与适应

5 掌握儿茶酚胺激素生物学作用与对运动反应与适应

第三节 激素作用机制与调节

1 掌握肌肉活动时激素反应

第九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一般功能

1了解神经组织

2 理解神经元间信息传递

第二节 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1 掌握前庭器官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2 掌握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3 掌握肌梭与腱器作用

4 理解视觉形成

第三节  躯体运动脊髓与脑干调控

1 掌握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

2 掌握脑干对肌紧张与姿势反射调节

第十章 运动技能

1了解记忆概念;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机制

2 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几个阶段

3 掌握有效信息、感觉机能、大脑皮质状态与信息反馈调节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第一节  吸氧量与氧亏

1 了解需氧量、吸氧量与氧亏

2 理解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1 掌握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有氧耐力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无氧阈(乳酸阈与通气阈)及其在运动训练中意义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掌握无氧耐力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身体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1 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

2 熟悉肌肉力量的分类和肌肉力量的检测

3 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4 了解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速度与无氧耐力

1 了解无氧耐力检测与评价

2 理解动作速度神经机制

3 掌握速度生理基础、无氧耐力生理基础与无耐力训练

第三节 平衡、灵敏与柔韧

1了解平衡、灵敏与柔韧概念念;

2 理解平衡、灵敏与柔韧生理学基础

3 掌握发展平衡、灵敏与柔韧能力训练与测评方法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1 掌握赛前状态生理变化、意义及调整

2 掌握准备活动生理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3 掌握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二节  运动训练生理学本质

1 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反应特征

2 掌握机体对运动负荷适应与训练效果

第三节  运动训练效果生理学评定

1 掌握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生物学适应特征

2 掌握有训练者在运动时与恢复期生物学特征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

1 掌握运动性疲劳概念

2 了解运动性疲劳发生部位及其特点

3 了解运动性疲劳可能机制

4 掌握运动性疲劳诊断

第五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1 掌握恢复过程一般规律

2 掌握机体能源贮备恢复规律

3 掌握促进人体功能恢复措施

第十四章 运动与环境

1 理解冷热环境与运动

2 掌握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十五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第一节  儿童少年生理特点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 掌握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与神经系统生理学特点

2 掌握儿童少年发体素质发育特点

四、主要参考教材

《运动生理学》(第6版),王瑞元、孙飙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3